2009水圳論壇
:::
主選單
站長工具箱
互動討論區
進階區塊管理
網站地圖
大量會員管理
檔案下載
影音播放器
登入
登入
帳號
密碼
登入
註冊
忘記密碼
slide_1_1.png
slide_1_1.png
:::
所有書籍
「2008台灣民間水圳論壇暨道將圳文件展」目錄
MarkDown
7-2-1 會議記錄
1. 【活動內容】
1-1 開場
1-2 長官致詞
2. 【主題一跨縣市水圳風貌與產業營造(嘉義)】
2-1 嘉義:道將圳
2-1-1 道將圳介紹
2-1-2 水圳發展緣由
2-1-3 目前發展問題
2-2 會議記錄
3. 【主題二社區教育與水圳相遇時(台南與北投)】
3-1 專題報告1-守望嘉南大圳(吳茂成)
3-1 會議記錄
3-1-1 水手 吳秉謙
3-1-2 水手 玄 會後分享
3-1-3 會議記錄
3-2 泉源里簡介 970703.ppt
3-3 專題報告2-北投水圳風華再造(楊志彬、林再賢、蔡瑞崇)ppt
3-3-1 會議記錄
3-5 上午議題綜合討論
4. 【主題三水圳農村水資源願景(雲林與屏東) 】
4-1 專題報告1-雲林地下水與水資源開發(沈沐蒼)
4-1-1 大埤鄉尚義村柳樹腳莊『荷苞連埤圳』
4-1-2 斗六市八德里海豐崙莊『海豐崙埤』
4-1-3 斗六市梅林里埤仔頭莊『黃厝林仔頭圳』
4-1-4 斗六市湖山里檨仔坑溪之集水暗渠
4-1-5 斗六市龍潭里大潭莊雲科大後方的『後庄埤』
4-1-6 雲林:崁頭厝圳
4-2 專題報告2-二峰圳集水-舊技術新思維(丁澈士)
4-2-1 二峰圳取水工程介紹
4-2-2 屏東:二峰圳
4-2-3 會議記錄
4-3 專題報告3-原鄉逝水-獅子頭圳(溫仲良)ppt
4-3-1 高雄:獅子頭圳
5. 【主題四桃園埤塘】
5-1 專題報告1-桃園埤塘消逝觀察報告(盧敏惠)ppt
5-2 桃園:埤塘
5-3 桃園埤塘消逝觀察報告ppt
5-4 會議記錄
6. 【主題五水圳汙染(台南高雄與台中) 】
6-1 專題報告1-台南與彰化平原水圳污染直擊報告(晁瑞光)ppt
6-1-1 會議記錄
6-3 「工業喝好水,農業喝毒水!」之與談(王毓正)
6-3-1 會議記錄
6-4 工業喝好水,農業喝毒水!
6-4 專題報告2-工業喝好水農田喝毒水(薛淑文)ppt
6-4-1 會議記錄
7. 【主題六湧泉水圳與社造(新竹與台中) 】
7-1 專題報告1-留下湧泉、土地與社區希望(范石銘ppt)
7-1-1 會議記錄
7-2 專題報告2-白冷圳活化再造(徐炳乾)
7-2-1 會議記錄
7-3 新竹竹東二重地主權益自救會簡介
7-4 行動對策與方案討論 記錄
8. 【主題七水圳汙染與生態現場(彰化平原) 】
8-1 專題報告1-舊濁水溪(八堡圳)(吳子明)
8-2 彰化:東西二圳
9. 【 主題八水圳與水岸環境營造(台北與高雄經驗)】
9-1 專題報告1-走過瑠公圳(夏聖禮)ppt
9-1-1 台北:瑠公圳
9-1-2 會議記錄
9-2 專題報告2-尋找曹公圳的春天(鄭溫乾)
9-2-1 高雄:曹公圳
9-2-2 會議記錄
9-3 魯台營老師 水圳與聚落、人文、歷史、水岸互動經營策略ppt
9-4 會議記錄
10. 綜合座談/會議記錄
7-4 行動對策與方案討論 記錄
2008台灣民間水圳論壇暨道將圳文件展 ===================
**
新竹竹東二重地主權益自救會
**
**
*
簡介
***
***
***
「我們不要錢,只想保留祖先留給我們的土地!」
家住竹東二重埔地區的一群農戶,不願縣府將他們耕種百年的土地徵收,盼能保留祖先傳承下來的農村生態聚落與景觀;我們向總統府陳情,說出即將失去土地的憂心!
上百位家住頭重埔與二重埔交界地區的地主戶日前向總統府陳情說,未受邀請參加新竹科學園區竹東鎮特定區的主要計畫第二次通盤檢討,也不知道新竹縣政府
95
年頒布都市計畫已做了公告,
第二次通盤檢討案
從整體規劃角度發現未考慮地形與山水特色
,
包括『地景』『生態』『水脈』『客家傳統古厝』開發計劃
(
圖
)
上看不出有建構優質地方文化環
境及提升地方文化特質
,
保留特殊地景、自然生態、文化古厝等具有保存價值之整體專業考量與整體保存再利用方案計劃。擔心家園就此消失,於
96
年
1
月組成「新竹竹東二重地主權益自救會」,由第
7.8
屆前縣議員
呂源貴
先生擔任會長
,
聯名向中央陳情,指陳縣府主導這次總面積達
4
百
45
公頃土地的規畫未徵詢他們意見。
地主聯名陳情 總統府重視
農戶的陳情引起總統府與內政部營建署重視,行文新竹縣政府,要把這群地主戶們保留家園的主張,重新納入第二次通盤檢討計畫中加以檢討。
珍惜美麗田園 拒高額補償
自救會成員范石銘、劉慶昌等人在陳情書中強調,樂見新竹縣竹東地區的發展,但我們
60
幾公頃傳承數百年的的農村聚落,包含林春秀古宅「九牧第」三合院以及劉家「傳經第」與范家磚樓洋房等歷史建築,全部被迫拆遷,讓我們有流離失所之感。
行政院客委會台灣客家文化中心籌備處主任盧維屏事後前往勘查,獲悉地主們不要高額徵收款,而要保留傳統農村聚落的理念表示欽佩。經了解這片土地是地方先賢林春秀,當年開墾竹東外五里所選中的風水寶地,一旦納入規畫,美麗田園風光不再。他認為保留下這片土地,做為傳統客家聚落農村生態園區,成為工研院與竹東二重埔周邊學校生態教學園區後花園,是另外一種考量,值得新竹縣政府進一步檢討。
***
竹東大圳介紹
*****
**
竹東圳原設計為灌溉用水圳,自竹東造樹排攔取上坪溪流水為水源,早期僅為灌溉用途,後因新竹與竹東地區用水日漸缺乏,又因新竹科學園區之成立
,
每日需要大量用水
,
故有寶山水庫之建立
,
而寶山水庫之水源即取自竹東圳,故可知先人規劃之竹東圳,於今日不僅供應灌溉用水,更涵蓋了民生用水及工業用水,對今人貢獻之大,對我們日常生活影響之深。
竹東圳全長
二十一公里
有餘,其間大小隧道共十四座,原設計有十三座隧道,第十四座隧道係因寶山水庫之建立,而新開挖之隧道,其攔取原竹東圳之流水,經第十四號隧道而導入寶山水庫,此為寶山水庫之最主要水源。
竹東鎮之廣大農田,在無其他水源,亦無法自低位之頭前溪引水,勢必有無水可灌溉之虞,故可知其何以須由燥樹排取水,而得以灌溉竹東地區農田達八○○公頃
.
竹東圳由攔河堰取水口,沿途先經竹東鎮軟橋里之軟橋發電廠,為較大之落差,此後進入第一號隧道,穿越前方山頭,繞經員崠國中後方,進入員崠淨水廠,之後再經由資源莊附近,由南清公路下方穿越,而到省立竹東醫院後山山腰,繼續前行,則穿過隧道後,到達台三線,亦採地下穿越,而後到了竹東圖書館附近,再到竹東五豐里美之城後方山區,之後到達沙坑仔,在出了十三號隧道後,竹東圳沿途路況漸好且明顯,最後終止於竹東二重埔地區,再分流為竹東北圳與竹東南圳。
位於竹東大圳開鑿者林春秀故居旁綿延之地塹下方整個帶狀約
400
公尺
均有湧泉源源不絕冒出
,
終年不斷百年不曾乾枯, 自然湧泉加上歷史悠久的竹東大圳,是二重埔地區稻米生產的重要條件,自此以後二重埔年年都是兩期稻作,豐沛的水源,是稻穀的乳汁,過去豐收的成果,造就今日子孫的生活。其中所盛產之有機泉水米享譽盛名
,
稻米與疏菜是竹科科技新貴最愛,祖先告訴我們,當年林春秀會選這個地方建「九牧第」三合院住宅,主要考量是這片土地是龍脈,叫「金雞孵蛋」穴,到處都是天然湧泉,從不缺水,這也是他們農戶種出來的稻米,特別好吃的原因。這片土地就在工研院的旁邊,也是二重
國中
老師帶著學生前往上自然生態課的後花園,二重埔人搬出祖先留下的資產,搶救社區的未來。
***
湧泉發展緣由
***
**
**
民國
70
年,新竹科學工業園區特定區主要計畫公佈實施,二重地區被規劃在科學園區三期的範圍內,這代表著二重地區的居民,自此不能蓋房舍、不能修建住宅。民國
78
年,園區三期擴廠計畫開始啟動,徵收土地的這一天終於來臨。兩年之間,二重居民無役不與,在會議室內,二重居民拉起布條,要求園區滾出新竹,在抗議場合上,我們堵住園區正門、癱瘓工廠運作,一切的努力,都是為了維護農業與農村聚落。幸好當年,二重居民成功阻擋科學園區徵收計劃,到了民國
89
年,竹科管理局具文告知新竹縣政府,放棄徵收二重縣地,也無繼續規劃徵收作為高科技產業使用之計畫。但是二重土地的災難卻沒有停止,在新竹縣政府的拖延下,土地沒有解編,甚至在民國
95
年,又被劃入都市計劃的範圍內,面臨另一個被徵收的考驗。幽靜古樸的夥房、水源充沛的稻作農田,這是新竹的驕傲
-
二重百年聚落。當一群拿著鋤頭的農民,遇到以科技至上、都市開發為先的政策時,我們的古樸的夥房、農田、湧泉水脈、生態、地景,只有犧牲不能有保留生存的空間嗎?第二次通盤檢討案
從整體規劃角度發現未考慮地形與山水特色
,
包括『地景』『生態』『水脈』『客家傳統古厝』開發計劃
(
圖
)
上看不出有建構優質地方文化環境及提升地方文化特質
,
保留特殊地景、自然生態、文化古厝等具有保存價值之整體專業考量與整體保存再利用方案計劃。
民國
13
年,二重首富林春秀與日本政府合作,開鑿竹東大圳,奠定二重聚落一年兩期的農業基礎。雖然近年農業沒落,但是在林春秀的故居
-
九牧第,依稀還能看到當年的盛況
,
在九牧第對面,是劉氏家族的傳經第
,
自日治初期到台灣光復後,劉家一直是以農業維生,經過兩代經營,家業逐漸興盛,民國四十七年,劉家從泥磚平房變成三合院。這座擁有二十一間房間的傳經第,是劉家開枝散葉的成果,同樣在民國四十七年,台灣農業正值起飛的年代,二重地區出現了一座雙層磚造洋樓。見證二重聚落的百年發展
,
也
**是二重埔當地的重要人文景觀
,
保存到現在,已經成為祖傳的驕傲。
**
***
***
***
目前發展問題
***
二重埔護湧泉
、
保農村事件
說明**
:
**

**
開發
=
摧毀 水 農田 美麗家園
**
民國
70
年,新竹科學工業園區特定區主要計畫公佈實施,二重地區被規劃在園區三期的範圍內,這代表二重地區的居民,自此不能蓋房舍、不能修建住宅。
過去二十七年,二重埔一直是新竹科學園區的腹地,到了民國
89
年,竹科管理局具文告知新竹縣政府,放棄徵收二重縣地,也無繼續規劃徵收作為高科技產業使用之計畫。但是二重土地的災難卻沒有停止,在新竹縣政府的拖延下,土地沒有解編,甚至在民國
95
年,又被劃入都市計劃的範圍內,面臨另一個被徵收的考驗。
可是還要推展精緻農業的人,卻自始至終反對到底
,
一切的努力,都是為了守護竹東二重百年聚落與農村。
這個案子爭議性多,在內政部都市計畫委員會裡,也是鬧得沸沸揚揚。終於九十七年六月,六位都委會委員,風塵僕僕來到新竹,下田踏勘。
天空湛藍、陽光燦爛,參加踏勘的一行人,小心翼翼地走在田埂上。不只是即將收成的稻子,隨著輕拂的微風,歡迎客人的到來,而當地人最自豪的百年湧泉,拼命要保護的水源,也在炎熱的六月天,帶來清爽的涼意。
自然湧泉加上歷史悠久的人工水圳,是二重埔地區稻米生產的重要條件。幽靜古樸的夥房、水源充沛的稻作農田,這是新竹的驕傲-二重百年聚落。民國13年,二重首富林春秀與日本政府合作,所開拓之竹東大圳水源引進寶山水庫供科學園區使用,造就台灣的光環-新竹科學園區,竹科產值屢創佳績對科技業與農業貢獻卓著並奠定二重聚落一年兩期的農業基礎。而稻田周圍的客家夥房,有其規模與特色,保存到現在,已經成為祖傳的驕傲。像是林家的九牧第、劉屋的傳經第,還有范氏家族的磚造洋樓,都是二重埔當地的重要人文景觀,也見證二重聚落的百年發展。 豐沛的水源,是稻穀的乳汁,過去豐收的成果,造就今日子孫的生活。二重埔人搬出祖先留下的資產,搶救社區的未來,共同來推動休閒農業,希望政府尊重我們的意願,讓農業保留下來,都市計畫大量開發不是道路就是大型社區或高樓大廈,現空屋率高與通貨膨漲影響連

帶房市景氣已下滑,且大規模445公頃開發所有農地一次摧毀掉,造成土地資源浪費,現全球暖化效應
政府推廣
節能減碳政策,大量工程開發對環境影響增加碳排放量,地方政府卻大開政策倒車,希望政府能夠認同我們的生活方式,讓繼續發展有機農業的農民發揮所長、居民也可以繼續過著原來的農業生活,也讓更多外地朋友分享農村生活。
無論是二十年前還是現在,新竹縣政府都以區域發展的角度,說服二重人接受徵收,二重地區卻不斷面對限建的約束和開發的壓力。對二重人來說地方政府落井下石,在開發利益大旗下,二重人文特色微不足道,開發比種田更有前途?二重埔的農民們,或許不知道所謂休閒農業的具體作法,但我們做的是極力保護水源和生態環境,持續農耕和傳統生活,這個才是我們要的未來,二重百年聚落的未來,讓人擔心,自然環境與生活文化,還能不能傳承給後代?這次都市計劃審查的結果,將是關鍵。

新竹縣政府仍未採用本自救會第
2
方案保留
60
公頃
良田且具人文
,
生態
,
湧泉
,
景觀之保存剔除都市計畫區段徵收
,
現採用折衷方案屬區段徵收
,
居民需全部搬遷
,
仍想務農的人再回來抽籤劃定
,
具有保存完美之夥房只能成為博物館
,
整個農村景象全走樣
,
無人居住之農村
,
只有農田沒有文化倫為樣版而已
,
開發勢必影響水脈湧泉
,
沒有優質之水源灌溉
,
怎麼能種出優質稻米與農作物
,
居民確認一旦都市計畫通過開發原有生態文化水脈將全部消失
,
現在農村聚落之美景只能留為記憶
,
無法留給後代子孫傳承下去
,
是一大隱憂
。
***
願景
***
自然湧泉加上歷史悠久的竹東大圳,是二重埔地區稻米生產的重要條件,自此以後二重埔年年都是兩期稻作,豐沛的水源,是稻穀的乳汁,過去豐收的成果,造就今日子孫的生活。二重埔人搬出祖先留下的資產,搶救社區的未來。二重埔居民集合了六十多戶人家,共同來推動休閒農業,希望政府尊重我們的意願,讓我們的農業保留下來。希望政府能夠認同我們的生活方式,每個農家,有自己的田地與作物,有家族口味的農業加工品,這些都是休閒農業的條件,只要把每個家庭連結起來,把耕種的成果分享給外來的朋友,把輕鬆自然的生活品質推廣出去,從一個點到一條線到全面發展,二重埔就會慢慢形成有休閒概念的農村。這樣一來,政府不會想破頭要如何補助,居民也可以繼續過著原來的農業生活。
客家文化之保存必需保存『有形』『無形』之文化資產與生態
,
成為客家文化帶狀性保存做法
,
保留久牧第、傳經第、范家磚造洋樓、百年龍泉範圍內
65
公頃
為農業保存區保留祖先傳承下來的農村生態聚落和景觀
,
一則保存本區具人文價值之古蹟勝景
,
二則提供都市緩衝
,
並為二重地主共同美好記憶故相關民居夥房、聚落、人文自然生態〔斷層、陡坡、湧泉、水圳、景觀敏感〕地區需剔除不作開發
(
恢復原地目劃定為客家農業休閒區
)
不應變相開發成公園列入公共設施
,
農地是農村的骨肉是農業的基礎
,
是農民依靠
,
也是發展〔三生〕『生活』『生產』『生態』之最有利地位。
:::
友站消息
道將圳
[03/23]
2009發現道將圳生命力
[08/03]
嘉油鐵馬道導覽手冊
[04/06]
志航國小-道將圳導覽
more...
分享區
首頁
救救灌溉水論壇
影音播放
網路相簿
檔案下載
線上報名
水圳會議資料
水圳夥伴網站連結
2009水圳籌備會議
2008台灣民間水圳論壇暨道將圳文件展
新聞類別
訂閱 / 取消電子報
目前訂閱人數: 246 人
電子報:
2009水圳論壇電子報
Email :
訂閱
取消
送出
會員登陸
帳號
密碼
記住我
登入